作者/攝影:陳泓齊
「香」是用來和神明對話的一項工具,而「寺廟」則是台灣傳統文化藝術和人文薈萃的聚集地,一個從清—康熙年間就存在的廟宇景美「集應廟」,是現今—文山區唯一被列為三級古蹟的地方,也是景美地區一帶重要的信仰中心!
文山區不可不知的移民文化— 集應廟的名稱由來
「集應廟」的由來起始於唐朝末年發生的黃巢之亂。在當時位於—河南的三大家族「高」「張」、「林」因為動亂而遷移到福建避難,避難的沿途中全家人都感受到了來自家鄉信仰的庇護,到了福建以後為了感謝保儀尊王的保庇,於是建廟供奉,也順勢將廟宇取名為「集應廟」,顧名思義即為「集體感應廟」的簡稱。
集應廟為何又叫「尪公廟」呢?
「尪公」一名的由來,是有感於兩位神明對族人平安遷徙有恩,所以暱稱神明為「恩公」,因為「恩公」諧音疑似「尪公」,集應廟也就順理成了「尪公廟」。
寺廟內—主神之外的祈福天地
除了供奉主神之外,集應廟也供奉著「文昌帝君」和「財神爺」。每到大考時分,就會看到許多國高中生及國考生來此祈福;遇到財務困難時,也會來廟裡給象徵「吉祥」的財神爺上個香,希望藉由信仰撫慰人心,洗滌心理的焦躁,從而得到寬慰和滿足。
移民帶來的精彩— 質樸而精緻的建築特色
「集應廟」最大的特色可以從移民史的角度切入,藉由歷史淬鍊的痕跡,從斑駁中尋出移民文化的蛛絲馬跡,從歷史中道出「魔鬼藏在細節裡」的建築精妙。
「集應廟」的樑柱、屋頂、雕刻、色彩,無一處不讓人驚嘆,一切都是這樣的真實。從這些小巧精妙的手工,穿插繪出了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故事的人物騎獸,如此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築藝術,直到民國74年,才正式被政府確立為—三級古蹟。
非來不可— 參拜歷史「三級古蹟」的奧妙
許多人或許很難將廟宇和藝術結合在一起,然而實質上,寺廟也算是另類的藝術地景。廟宇除了是奉祀、祈福和信仰的聚集地,寺廟存留的歷史痕跡也能提供許多熱愛歷史文化和藝術的人參觀。
不論是建築細緻的外觀、雕刻生動的屋頂騎獸,亦或是年代久遠的的匾額,每一次的廟宇整修,都能藉由匾額的替換,了解廟宇整修頻率和狀況,對於喜愛神明雕像,和道教文化的人來說,存有悠久歷史的公眾藝術更是他們的醉心所在,不妨趁著空閒十分,也來文山獨有的三級古蹟「集應廟」走走吧!
[店家資訊整匯]
景點:景美集應廟
臉書粉絲頁:三級古蹟景美集應廟
景點地址:116台北市文山區景美街37號
通訊電話:(02)2934-8446
營業時間:週一~週日6: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