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時光系列-《蝴蝶琴室》想起不曾離開的傳統音樂

有聲文朗讀:林奕瑋

文字/王香云 攝影/凃宛吟

某個悠揚的午後,一隻蝴蝶從我身邊經過。

我赫然想起,心中有那麽一股旋律,總是令人特別在意。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台灣這個國度有蝴蝶王國的稱號?是否了解蝴蝶和音樂有這樣一層的關係?此刻,景美文山區景後街的某個街角,有一間《蝴蝶琴室》,那裡聚集了關於傳統音樂和詹老師的故事。

▲ 詹老師手捧小型揚琴。(攝影/凃宛吟)

蝴蝶琴室–名稱起源

在蝴蝶琴室裡,你可以看見揚琴和鋼琴的組合。這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連結,儘管同樣來自西方,卻分別落腳在不同的文化裡。揚琴又稱蝴蝶琴,清末明初從大西洋傳入中華文化裏成爲國樂的一份子。之所以稱爲蝴蝶琴是因爲每當樂手演奏時,手臂舞動的樣子酷似蝴蝶而得名。這也是《蝴蝶琴室》一名的由來。

▲王同學正在學習彈奏《小星星》一曲(攝影/凃宛吟)

在採訪開始以前,詹老師就已經準備了一桌子茶點等待我們的到來,就像她等待著年輕的種子漸漸發芽。這是我第一次遇見如此認真對待學生的受訪者。詹老師坦言: 「這是小時候父母親對自己教育的待客之道,因爲父親友人每次黃昏時分,到家中玩音樂的時候,媽媽也是這麽準備茶點的。」

▲ 揚琴入學時可使用制音毯瞭解音階的位置。(攝影/凃宛吟)

熱愛自己做的事 學業事業皆音樂

説起詹老師和音樂的故事,對於詹老師而言,她認爲正因爲小時候就開始經營夢想,而成就了自己踏上音樂的道路。每一次放學回家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彈鋼琴,而那台啓發她的鋼琴來自於哥哥和嫂嫂的疼愛,同時也是對詹老師熱愛音樂的認同。14 歲那年,詹老師來到臺北打拼就已經開始為了考上音樂研究所而努力。因爲家裡經濟不足以支援全部費用,詹老師也曾到各個飯店演奏國樂賺錢,後來研究所畢業以後,又透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在 30 歲的時候成爲博士班的一份子。現在從事這自己喜歡的行業,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在經營自己的事業中,也曾因爲資源不足,在紙皮上畫揚琴貼上硬幣,再用筷子敲擊,採取 DIY 的方式讓學生們學習琴藝。一切得來不易,在學習音樂的旅途中她從學習風琴一直到鋼琴;再從嗩呐到笛子,最後則從笛子轉爲揚琴。而每一段學樂器的經歷都給了詹老師美好的回憶。 

▲詹老師每一次演出都會拍照記錄並製成相冊。(攝影/凃宛吟)

舉辦跨國世界揚琴大會

在經營蝴蝶琴室的過程中,詹老師認爲她一直都很幸運,每一次在做音樂的道路上,都得到了很多長輩及貴人的幫助,對詹老師而言是且行且珍惜。在 Lamigo 國樂團及阿瘦皮鞋的贊助下,2013 年,她完成了一個對自己和揚琴的承諾。那一年,她在中山堂舉辦了全臺第一場跨國的世界揚琴大會,參與者一共有 22 個國家,其中外國人就有500 多名,台灣人就占了 1000 多名。推動這一活動不只可以讓揚琴宣揚,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學習殿堂,讓學生們可以互相切磋及交流。

▲詹老師認真分享揚琴的由來。(攝影/凃宛吟)

然而,就在了解的過程中我提出了一個疑問,傳統音樂會消失嗎?

詹老師的回答妙而巧,音樂之所以悠揚,是因爲它有一定的技術含量,而值得被傳承。同時它深得人心,讓每一個聚集於音樂聖地的人們有了交流的機會,人與人之間在琴弦的撥動下結識。無論是現在大家聼到的流行音樂、西洋樂還是傳統音樂都離不開這最根本的因素。但同時人們也因爲偏愛于某種特有的音樂類型以及不被重視,使得某些樂器逐漸消失,但這並不是傳統音樂才面臨的困境。

▲ 詹老師出版的樂理教科書已經到第 15 版了。(攝影/凃宛吟)

但對於身爲傳統音樂的老師來説,她已經完成自己最大的責任及傳承的使命。如今這門技術不止傳到了學生以及兒子手上,也匯成了一本書供人們學習。離開之前,詹老師不忘提醒我們,年輕就是本錢,想要就去行動,而態度決定了以後是否能再讓今天你所看見的事物重現,也影響著下一代的未來。

About the author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