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下的老照相館_《影林攝影社政大分社》

文字/林宜欣 攝影/呂唯禎

拍照是記錄著令人難忘的某一刻,無論是喜怒哀樂、特殊節日、日常生活,只要是我們想捕捉的那一刻,就會想起拍照。雖然隨著數位時代的發展,拍下的照片變得可以隨時分享,隨時上傳雲端,讓許多照相館不堪衝擊紛紛倒閉,但是這間在政治大學旁的《影林攝影社政大分社》卻無畏風霜,依然堅定的選擇堅持下去。

(圖一)歷經50年風雨,依舊在文山區上屹立不搖的生存著。(攝影/呂唯禎)

  • 走上成為攝影師的那一條路

老闆張清山原是嘉義人,小時候因為家中經濟狀況不好,只唸到了小學畢業就必須停止學業。在那時,正好有個契機,經由老師的推薦,進到一間照相館當起學徒。在當時許多人三餐時常無法溫飽的那個年代,成為學徒不僅可以學習一技之長,也可以領一份薪水養活自己,這個機會對當時的張老闆來說,是一個得來不易的機會,也因此他即刻就答應了下來,並進到當時村中唯一的一間照相館實習。

能成為獨當一面的攝影師必須經過三年的歷練,但因師傅的挽留,張老闆到了六年後才真正的出師。出師後的張老闆懷抱著夢想,隻身一人北漂到台北尋找一個落腳處,也幸運地進到當時台北最富盛名的照相館之一「白光攝影社」,成為裡面的師傅。

  • 從零到有、白手起家

在白光攝影社焠鍊了六年,張老闆從初出茅廬的小師傅成為一名真正的攝影師,在服完兵役後,他決定離開白光,在政大附近開了一間屬於自己的照相館。當時的文山區並不像現在如此發達,租金和生活開銷相對都比其他大台北地區更加的便宜,對張老闆而言,這是個再好不過的地點了,便承租起這一間店面,著手開始接案,替人拍照,也在後來因房東個人的因素要賣掉這個店面,幸運地讓張老闆直接頂下來,才能繼續維持照相館的營業。

向張老闆問起想開照相館的初衷,張老闆微微一笑,當初開照相館的原因只不過是希望自己能有份穩定的收入,能養家糊口,遂不知一開竟也就過了五十年,張老闆邊回憶時,也邊感嘆著一切的不容易,好似往日的一步一腳印都還歷歷在目。

一張含有 文字, 室內, 綠色, 天花板 的圖片自動產生的描述

(圖二)老闆一手撐起的照相館是不容易也是最得意的一份資產。(攝影/呂唯禎)

  • 最難忘的拍照經驗

拍了幾十年的照片,看過數萬個大大小小的場合,拍過陶晶瑩、張雨生等大明星,拍過許多主播名人,也經常到政大和世新拍攝各式各樣的活動,但談起張老闆印象最深刻的拍照經驗,令他最難忘的還是在白光攝影社當師傅時,那個無法忘懷的一夜。

民國約五十年時,當時中正紀念堂的自由廣場還是兵工廠,有天晚上工廠爆炸,一下子死了好幾個阿兵哥,當時就有憲兵請張老闆幫忙過去拍照。在當時影視業還沒有發達的年代,攝影師就像是記者,需要紀錄現場狀況就必須請照相館來拍照,才有紀錄能夠記載檔案,也畢竟那時處在一個社會風氣比較封閉的時代,所有的檔案都會被軍方收走,張老闆拍照後的底片也只能交由軍方回收做檔案,並不能自行留下。但張老闆說這是他一生中拍過最多屍體的一次,說起當時的心情,張老闆心中其實沒有恐慌、沒有害怕,只覺得自己完成了一件工作,但這件事也令他至今無法忘記,成為了最特別的拍照經驗。

(圖三)曾經見過大大小小的場面,幫過許多知名人物拍照。(攝影/呂唯禎)

  • 數位時代更迭下的照相館

數位時代更迭速度大大的衝擊了照相館這個行業,現今的我們拿起手機就可以和一般相機擁有差不多的功能,社群的普及讓照片的傳輸無遠弗屆,雲端的出現也讓照片能長年保存不變質,這些科技都讓照相館這個產業逐漸沒落。張老闆説以前大台北地區充斥著大大小小的照相館,甚至一條街上有超過兩、三家同時並存,但是至今有許多照相館不堪負荷,營運的成本大於收入,紛紛倒閉,原先幾萬家照相館的光景,跌至幾千家,再後來也剩下四百家不到了。

但是張老闆也肯定的告訴我們,在未來的幾十年中,照相館這個行業還是會有人持續努力著,因為還是有許多人認為洗出來的照片有著不一樣的溫度,尤其是老一輩的長輩們,還是習慣把照片洗出來後做成相簿,來日再拿出來細細回憶。近年來,年輕的世代中也吹起了一股復古風,許多人年輕人也開始拿起底片相機把玩,也因此年輕的顧客群增加了不少,這對照相館來說又有了一線新的商機。

(圖四)老闆當初特別從日本進口的機器,已使用了三十多年的歲月。(攝影/呂唯禎)

已經經營五十餘載的張老闆,從零開始白手起家,不僅不容易,也維持了將近要一甲子的時間,雖然中間歷經了時代的更迭,但是張老闆始終沒有放棄,一直守護著一路打拼下來的心血,而張老闆一手撐起的影林攝影社在未來也將交由子女繼續接棒傳承下去,讓這個看似要走入黃昏的產業,能夠繼續屹立不搖的在這個數位新時代下矗立。

<店家資訊>

店名:影林攝影社政大分社

地址:116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51號

營業時間:每週一至週日 9:30~21:30

聯絡方式:02 2939 6334

About the author